初秋的宛平城,青灰色的城墙上依旧可见斑斑弹痕,卢沟桥畔的石狮静默伫立。这座经历烽火洗礼、重生于岁月的古城,已成为铭记历史的建筑坐标。日前,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下,由北方工业大学等联合主办的“C20C &北方工大——建筑遗产·抗战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学术沙龙在此举行。来自建筑、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以建筑遗产为媒,追溯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学术沙龙无疑也成为一场有成效且感人的抗战主题“思政课”。
学术沙龙现场照。(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供图)
空间中的抗战记忆
步入宛平城主街,绿树拂影,昔日炮火摧毁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博物馆、主题邮局等公共空间。游客在此购买文创、参观展陈,回望那段用不屈铸就的峥嵘岁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表示,1937年宛平城与卢沟桥遭受日军炮火,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1945年北平战区受降仪式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成为全球瞩目的历史时刻。北京现存78处抗战遗产,涵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游行、1933年古北口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等关键事件。这些遗产与烈士英名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中的抗战记忆。
与抗战有关的建筑遗产遍布全国。如果说卢沟桥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重庆则是坚强的“大后方”。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教授陈纲介绍,抗战时期,大批沿海工业企业内迁重庆,自全面抗战爆发,在长达六年零十个月的日军大轰炸下,这座城市依然是跳动的“中国的工业心脏”,八年间承担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军工械弹供应。1938年在汉口成立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将上海炼钢厂、汉阳钢铁厂、大冶铁矿、六河沟铁厂机器设备迁至重庆大渡口,钢迁会工人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组织生产,不曾停工一天。工厂“战时标语墙”上刻有“多造一发子弹,多杀一个敌人”,体现了“不屈不挠、实业救国”的精神。
在云南,抗战记忆镌刻在纵横绵延的铁轨与公路上。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海霞回顾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在战时承担的关键作用。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紧急修筑的重要工程,它在战略层面上打破了日军的封锁,确保中国与外界保持联系,抗战期间经由滇缅公路运抵昆明的盟国援华物资累计45万吨,占外援总量90%以上。
滇缅公路历史照片。(李海霞供图)
滇越铁路始建于清末,原为法国殖民工程,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东部港口相继沦陷、海上交通被封锁的背景下,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物资的生命线。华侨运输队通过各种手段将弹药伪装成锡矿、肉桂甚至棺材,混杂在普通货物中运往中国腹地。同时,这条铁路支撑了大规模战略迁移,百余家工厂企业以及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即后来的“西南联大”)均通过滇越铁路迁入昆明,见证了战乱烽火里的弦歌不缀。
与故宫南迁相比,这条铁路承载着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文脉迁徙。由著名学者傅斯年先生创办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曾在抗战爆发后辗转迁到昆明。史语所保管的1132箱考古文物和文献价值连城,庞杂而沉重,尤以数万片甲骨最为珍贵。为了避免途中遭人盯上,史语所曾将殷墟出土“国宝”伪装在棺木中运送。
滇越铁路历史照片。(李海霞供图)
“活的史料”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主编殷力欣曾与建筑文化考察组成员走访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百余位专家深度调研下,共同编撰了《抗战纪念建筑》一书。他曾走访上海罗店红十字纪念碑,该碑的建造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因救治和掩护飞行员苑金函而遭日军杀害的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和谢惠贤、刘中武、陈秀芳三位队员。纪念碑附近一位中学校长告诉他,正是由于这方纪念碑,校内的许多学生立志报考医学院。“由此可见抗战建筑遗产如何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参与人们的精神塑造。”
在走访过程中,殷力欣注意到,一些纪念设施或墓地未能完整保存,部分建筑构件在历史中遗失或损毁,令人惋惜。保护抗战建筑遗产,不只是守护一砖一瓦,而是守护民族记忆与精神根脉。如何确保这些“活的史料”承载历史、启迪后人?
对此陈纲提出“原真优先、分类施策、技术适配”的保护理念,同时提出在活化利用时注重避免商业化侵蚀历史或闲置性浪费。以重庆工业博物馆(抗战钢迁会生产车间)为例,其“钢魂”馆在原“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进行专题陈列,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并支持抗战的宏大历史。展馆内设置了模拟轧钢操作台等互动体验设施,让观众通过触摸感受金属的凉意与机械的震颤,传声筒中传来的工人号子声,也将观众带回那个用榔头与汗水铸造抗战脊梁的年代。
重庆工业博物馆照。(陈纲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分享了其自20多年前主持规划设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的经历。园内群雕共38尊,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战烽火、正义必胜”四大主题,生动展现了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纪念碑以“压碎侵略者战争机器”为核心意象,象征正义与和平的最终胜利。马国馨透露,当时需要1:1放大的巨型雕塑样稿,样稿存放地选在废弃的798工厂。自此798逐渐转型为艺术园区,成为北京工业遗产再利用最早的典范。他希望这一纪念性空间能继续发挥教育与激励作用,通过空间营造与艺术表达成为活的课堂,传递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供图)
兴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